近日有两则关于知名景区拒绝游客入园的新闻引发热议。一个是上海迪士尼拒绝某游客穿着某品牌联名款安娜裙入园;另一个是故宫对营地车占道拍摄说“不”,严重不守规者还将被纳入“不文明游客信息”。
©摄图网
迪士尼事件为公众普及了迪士尼入园须知中关于游客着装的要求,原来园区一直都有相关的明确要求,除非在明确允许或鼓励的特别活动期间,十六周岁(含)及以上游客不可装扮成卡通、电影、漫画中角色的造型,不可穿及地长衣。原因应该主要是担心与园区工作人员混淆,带来安全与服务隐患。
故宫对商业性拍摄的禁令也引来广泛赞同的声音。许多网友表示,早就该整治故宫内过度拍古装照的问题,这些拍照的游客长时间占据公共空间,影响其他人游览,所携带的拉车、工具等也会对故宫地面等设施造成损坏,有些还是明显商业行为。
故宫与迪士尼,分别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大知名景区,同样对“特别”进园游客say no,似乎是巧合。但如果深入思考背后的逻辑,却能发现其中隐伏着一条逐渐明晰的线索,且由于故宫与迪士尼的重量级地位,带有某种风向标式的含义,即:景区应该也正在逐步为游客树立门槛。
游客来景区玩也要有门槛?这几乎还是目前国内旅游景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样像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些高档西餐厅对用餐顾客的着装有要求一样,不少国人对此也是无法理解。目前,虽然几乎所有景区都有《游客须知》,但更多是说明一些景区内的注意事项,而不会把“谢绝服务”的相关内容放在突出位置。
景区行业长久以来秉持着“来的都是客”的朴素观念,坚守着“以流量论英雄”的朴素真理,一直把“吸引更多游客”作为发展目标,这也导致景区对游客的态度更多是过度仰视、讨好和迎合。尤其是经历三年疫情亟需恢复,景区想的更多的一定是如何引来更多的游客,而不是居然还拒绝游客。
但现实需求并不一定等于未来方向。正是因为故宫和迪士尼作为超级大热门景区,几乎不用担心客流量不足的问题,他们所做的选择才超越了短期的利益需求,而去思考关于景区行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为游客设立门槛,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景区有没有必要树立游客门槛?有。
大部分游客都能做到文明出游、主客两欢,但也有极少数游客确实不适合在某些景区游玩:有的人穿的衣服不合适,自己有安全隐患,也会给其他游客带来困扰;有的人来景区就是为了直播,一路大嗓门喊个不停,举着长长的手机杆,既不安全,也影响别人的参观和讲解;有的人有多次不文明旅游行为,再次触碰红线的几率很高;有的人身体状况不适合在某些类型的景区游玩,容易跟景区产生纠纷……
游客多了对景区一定是好事吗?这个曾经不需要质疑的问题也正在变得模糊。人多了,风险点就多了,体验感差了,游客与本地居民的矛盾也多了,管理的综合成本高了,舆论风险更大了。这不就是淄博烧烤旅游所经历的吗?
为游客设门槛,意味着不仅是游客选择景区,景区也要选择游客,切出底线和红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旅游体验上,吸引更多的目标游客。
这其实是当旅游业度过纯粹的流量至上阶段,向高质量旅游迈进的必然选择。
景区树立游客门槛会不会有后顾之忧?一定会,最主要的就是担心劝退游客,影响客流量数据。但其实,大部分游客会更欣赏和信任这些敢于说“不”的景区,因为这意味着坚定的管理决心和良好的旅游体验,进而形成对游客更大的吸引力,成为景区的新卖点。
同时,景区评价机制也需要革新,流量不应是唯一的标准,而应综合评价景区的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游客体验等。
其实,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门槛”这个概念,但近些年景区其实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门槛的雏形。比如,已经实施多年的景区限流,疫情管控期间查验健康宝等,算是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做的限制。而今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针对十多起不文明行为发出通报,部分游客被限制一年内或终身禁止入园。这是主动下“逐客令”。
其实,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印发《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俗称“旅游黑名单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太多痛下“封杀令”。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全国仅有38人被纳入这个“黑名单”。
现在,或许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从被动限流到主动设槛,一些景区需要有舍有得,用短暂割舍的决心保护自己、提升自己。
往往,学会拒绝,才能收获更多。
来源:品橙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