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一看书中的“战争”。《四世同堂》通过小羊圈胡同中人们生活的艰难,间接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在很多以这段历史的为背景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英勇的革命者”以及“战胜的喜悦”这样的印象。但是,战争的真相不是高昂的斗志、无畏的牺牲,而是苦难和伤痕。看《静静的顿河》,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战士们对战争的诅咒、对生命的珍惜、对家乡父老的思念。如果可以,不妨这样认为,对侵略者的抗争实质上是每个人用生命的代价捍卫家园的无奈之举。因为战争,祈老太爷的生日再也不能宾朋满座,而是一年比一年冷清,最后在家道极度衰败的情况下,竟然连庆生的想法都不敢有了;因为战争,忠实厚道、模范有礼的布匹店掌柜祈天佑不堪日本人的凌辱而投河自尽;因为战争,资源被大量消耗、掠夺,每日有多少北平人在吃“共和面”,因此而生病致死的何止可怜可爱的小妞子一个?因为战争,小崔、孙七和美如并蒂莲的小文夫妇无辜死去,多少家庭因此而离散。同时,也因为战争带来的苦难,使生活在痛苦中的人们更懂得互助和宽容,祈老太爷和小文两条平行线居然把手握在一处,倾诉着天佑死去的悲哀。而因为宽容,人们不再计较寡妇再嫁的繁文缛节,人情冷暖的社会生活昭然纸上。从全书看,老舍对战争,不做高调的抗日唱赞,而是关注战争背景下普通民众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体现了先生的悲悯之心。而我们,就是战争迫害下小羊圈胡同里“每个人”中的“那一个”,所以,我们的心跟着他们的命运震颤:痛恨战争、盼望和平以及在无法承受之痛中的麻木与希望。
二看书中的“家国”观。以祁家为代表,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任劳任怨的大嫂、无聊无耻的瑞丰夫妇、热血青年瑞全、惹人怜爱的小顺子、小妞子。暂且不说瑞丰夫妇,但看这个其乐融融的四世同堂之家,就已经充满了传统家庭的温情。我敢说,这景象至今仍是无数“祁老人”们的满足之想。祈老太爷,家中绝对具有威信的一个人,他的命令没有人敢于违抗,他的意志就是全家人努力的方向,但是却可以笑呵呵地原谅小顺子、小妞子的叫板,这就是我们独有的文化。可敬可爱的韵梅大嫂,丈夫并非为爱情和自由而选择她,使她多少有点遗憾。但是,她依然为家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不能忘记,她在断粮的时候依然含着笑,那笑,是为了减轻家人的担忧。她不吃一口饭、只能喝水还要冒着毒毒的日头、冒着险为大家买“共和面”。她是平凡生活中一个理想的贤妻良母。但是,国破家必败。随着祈天佑的死、祈瑞丰的死、小妞子的死,侵略者的残忍带来人口的伤亡和家道的衰落。试想,一个四世同堂之家尚且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更何况那些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求得生存之道。这么说,或许有附庸“主旋律”之嫌,但是,这确实是作品想要表达的。而且,如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我相信我们就成了热血的瑞全、勇敢的桐芳。因为保家即卫国、卫国即保家。
三看书中的 “知识分子”。最有代表性的是钱默吟老先生,北京陷落之前,他沉浸在自己的书、画和诗中,闲来伺候伺候花草,不问柴米油盐,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然而,战争颠覆了他的世界。但是,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直面现实:支持次子仲实的革命之路并引以为荣,而他自己也完成了由一个隐士诗人到革命斗士的蜕变。遭受了敌人的毒打之后,身残志更坚,他暗中鼓励有志青年逃出北平,参加抗日战争,桐芳、高第在这样的引导下,走出无聊、黑暗的生活,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书中,他的神秘和坚定,给晦暗而漫长的抗战之路增加了不少铿锵之力。他的选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钱默吟”,才有光明的未来。
四看书中的“汉奸”和反日情结。大赤包、冠晓荷、祈瑞丰、胖菊子、兰东阳等,这些可恶的汉奸害人害己,被日本人养肥而后又被日本人吵架或杀掉以彰显日本人的“德政”,可悲之极。至于书中的抗日、反日情结,书中处处可见,但是,并非作者眼前一片黑,丝毫不做辩证的对待日本人。那个一号的日本老太太,显然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日本普通老百姓的代表,作者清醒地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区分开来,体现了作者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的态度。
总而言之,《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面对历史的沧桑和沉重,我们每一个“小我”,只有珍惜生活,改变那些落后的文化,才能立足、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