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民:读懂深悟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其中的“十个新表述”
思想火炬2020-11-09 09:20:4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内涵极其丰富、目标极其宏大、战略极其深远、路径极其清晰,彰显了方向感、目标感、创新感、时代感融合特征。尤其是公报中出现了许多以新理念、新判断、新目标、新思想为内核的新表述,成为整个公报精神的闪亮思想眼。读懂深悟其中的“十个新表述”,对于深刻领会和正确践行公报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国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业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们党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后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既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做出了建议部署,还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前进发出了崭新号令。公报内涵极其丰富、目标极其宏大、战略极其深远、路径极其清晰,彰显了方向感、目标感、创新感、时代感融合特征。尤其是公报中出现了许多以新理念、新判断、新目标、新思想为内核的新表述,成为整个公报精神的闪亮思想眼。读懂深悟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其中的“十个新表述”,不失为一条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刻领会和正确践行公报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国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业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一、“领航掌舵”
“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公报在总结评价“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和经验的段落中,创造性地使用了“领航掌舵”这一形象化、生动化、诗意化新表述,可谓高度精炼、精准到位、意蕴深厚。将“领航掌舵”正式用在全会公报中,标志着我们党改进文风又一次实现了新突破。“领航掌舵”简短四个字,极其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定向作用、领航作用、把舵作用,客观精准评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独有价值、独到价值,全面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力量、引胜力量、引擎力量。
“领航掌舵”这一新表述,不仅是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发生巨变的高度肯定、高度评价、高度赞誉,而且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能够有力引导举国上下充分认清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的卓越地位、卓越能力、卓越贡献;有利于引导举国上下充分认清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在国家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独特作用、关键作用;有利于引导举国上下积极营造紧跟领袖步伐、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氛围、政治氛围、社会氛围。“领航掌舵”这一新表述有利于告诫全国上下,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公报精神,必须坚持把领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内涵要义与坚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结合起来,必须与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全国、全军的统领地位结合起来,必须与坚定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实现中国梦的信念结合起来。同时,有利于全国上下正确把握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领导核心与领导集体、最高统帅与一般将领的相互关系,深刻认识在大变局、大危机、大转折交织时代拥有一个杰出领袖是党之幸、国之幸、人民之幸的深刻道理。
二、“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众所周知,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战略机遇期概念。报告中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头二十年已经接近尾声,新的二十年即将开启,二十年机遇期是否已经结束?未来二十年将面对何种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必须做出明确判断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制定国家未来发展目标、规划、蓝图举足轻重,对于确定国家未来发展方略、战略、策略至关重要。五中全会公报在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基础上,紧跟了一个附加判断,即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个附加判断从表达上看很是平常,但内涵极不平常、极不简单。首先是明确了虽然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时间节点已到,但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仍然有效,中国未来十五年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依然是大有可为、乘势而上的有利时期。其次是明确了未来十五年虽然处在战略机遇期内,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从前,较之过去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科学分析、理性面对、扬长避短。再次是明确了同样是在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下,绝不能简单沿用过去的思路、对策、打法刻舟求剑,而要结合新变化、新形势、新特点切实加以区别看待、灵活应对、有别而为。
读懂战略机遇期蕴含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引导党内党外、举国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既要深刻把握机遇变化,又要正确认识挑战变化。中国未来机遇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大步走来,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雄厚科技实力,为新的十五年抓住新科技革命难得历史机遇,实现借势超车、弯道超车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普遍进入了瓶颈期、平台期甚至平庸期,经济长期处于低迷阶段,国内阶层撕裂和种族对立日益加剧,制度性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发展模式正在经受严峻挑战,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为新的十五年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比较优势。三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大多数西方国家形成了重创,不仅打击了经济发展基本盘,而且挫伤了全球发展信心面。2020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将大幅衰退,甚至出现经济大萧条危局,而我国保持一枝独秀。不仅短时间内成功化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而且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为我国赶超发展提供了先机优势和历史机遇。
我国未来挑战的新变化主要包括:一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控性明显增强,为我国如期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增加了变数和风险。二是逆全球化中期趋势确立,国际合作困难增大,世界贸易循环受阻,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公平竞争环境恶化,国际市场空间挤压,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受限,国际资源价值循环严重受阻。三是中美全方位战略博弈不可抗拒、无法回避、难以逆转。美国必将采取不择手段遏制中国,科技绞杀战白热化,中美政治和经济脱钩风险陡升,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为我国争取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增加了难度和风险,给我国加快融入世界、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增加了难度和风险。这一新表述郑重提醒全国上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既要坚定我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判断,保持信念和信心,正视发展优势,坚定发展步伐,又要理性对待变化因素和风险因素,认清未来挑战的严峻性、严酷性、严重性,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真正做到危中求机、机中求变、变中求胜。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公报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新目标。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首次提出的最新表述。这一新表述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后的战略设计,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科学把握后的战略决策,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遵循后的战略行动。
毫无疑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迈上了新层次、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达到了新高度,全面吹响了新时代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号角。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世界的庄严宣言,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消除两极分化、致力共同富裕的豪迈气概,必将以无法阻挡的磅礴伟力凝聚起全体中国人民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而且拉开了中国人民坚定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帷幕,必将在国内引发认识巨变、政策巨变、社会巨变,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深层影响、持久影响。
领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首先要引导国人深刻认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与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一脉相承性和内在统一性,坚定新时代中国能够创造世界脱贫攻坚奇迹,同样能够创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间奇迹的信念,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必定有奔头、有希望、有未来的信心。其次要引导国人充分认清未来政策利好的持续延展性,未来党和国家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在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农业现代化等领域集中发力、连续发力、全面发力,以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国人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政策变化趋势、把握史无前例的历史发展机遇。再次要引导国人认清立足本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的大有可为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靠亿万人民双手创造,一个都不能少,谁都不能缺席。要在引导国人融入伟大时代、沐浴党和国家政策阳光基础上,立足自身、立足现在、立足奋斗、立足奉献,积极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对于那些刚刚脱贫的低收入、不富裕群体,应该凭借政策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在致富之路上行稳致远;对于那些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先富起来的巨富群体,应该以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积极态度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践行“先富带后富”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地为共同富裕目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公报在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替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变化既标志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目标实现已经胜利在望,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还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伟大思想实现了与时俱进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国人而言早已耳熟能详,但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维还是首次,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面加上了“全面”二字更是首次。这一新表述既清晰传递了中国根据时代变化做出未来战略布局的深层内涵,又昭示了中国实现第一个十五年远景目标已经开启新征程的豪迈壮志,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宏伟理想的坚定信念。
领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变化,一要引导国人认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升级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战略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经过十五年努力,中国必将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目标。二要引导国人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全面”二字内涵,从全局、整体、系统高度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远大性、内涵的丰富性、标准的高阶性、使命的崇高性,围绕聚焦全面、立足全面、收获全面,不断为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做出广泛努力、整体努力、立体努力。三要引导国人深入感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构架的科学性,认清作为指导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之所以放射出真理光芒,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时代阶段性目标为牵引,随着时代任务变化而调整,保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根本路径、“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障不变,进而形成了一个动态演进、构架稳定、科学系统的逻辑体系。可以预料,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阶段目标实现,在第二个十五年远景目标开启之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还会实现新的与时俱进,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取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变化郑重告诫国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不会过时,必将绽放永恒的思想光芒。
五、“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公报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部分最后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这“四个坚持”是一个崭新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指导原则,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科学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四个坚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坚持”等思想共同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四个坚持”,对指导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邃理论意义。
坚持系统观念这一根本方法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一根本指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并列提出,是治国理政指导原则的重大认识突破、理论创新、科学完善,不仅凸显了方法论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保障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落地见效。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推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毫无疑问,坚持系统观念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并重提出,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深刻启示、理论升华,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更加系统成熟、完善完备。
系统观念属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论范畴,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极其重要。在国际环境进入新变局、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进入深层次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采取单一思路难有出路,实施单一打法难以得法,运用单一对策容易束手无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取得超预期成效,只有充分发挥系统力量、体系力量、整体力量,才能开创事半功倍有利局面。新时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巨变,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治国理政方略战略具有全面性、贯通性、协同性特征,既讲究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又讲究联动发力、相互促进;既讲究思想方法、理念引领,又讲究工作方法、机制保障;既讲究事业开局、发展起步,又讲究事业终局、效果为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全面、系统、完整、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理念,为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方法指引和智慧的哲思借鉴。
领悟坚持系统观念这一新表述,一要引导各级干部认清坚持系统观念的时代意义,牢固树立以系统观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做到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各项工作,以系统思路整体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以系统打法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预期成效。二要引导各级干部把握系统观念内在规律,牢固树立全局思维,做到以系统认知形成系统判断,以系统判断确立系统思路,以系统思路寻求系统突破,真正打通认识、思路、效果的内在逻辑。三要引导各级干部养成坚持系统思维良好习惯,自觉与就事论事、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错误观念决裂,切实把表和里、近和远、内和外、点和面、虚与实等正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推进事业发展。
六、“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公报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国产业基础发展目标的重大升级,又是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还是对产业发展重点的重大聚焦,标志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发展目标进入新高度、产业发展层次进入新台阶,必将对促进我国产业发展水平迈向高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竞争力带来深刻而深远的重大影响。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既是针对我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大国、工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具有完整工业体系、部分工业领域具备了较强竞争力的基本面而及时提出的高标准目标,又是针对我国基础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存在大而不强弊端、容易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现实面而果断提出的战略性目标。这一新表述对于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高效实现产业升级、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突破西方科技封锁意义重大。
深刻把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一新表述,首先要把握好“高级”和“现代”这两个关键词。一要引导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切实聚焦科技这个核心,充分认清高级化和现代化根本在于技术高端化、领先化、尖端化,牢固树立以技术创新、技术变革、技术突破实现“两化”的理念。二要引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紧紧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聚焦发力,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增强“两化”建设的时代性、品质度、含金量。三要引导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快制定特殊政策、倾斜政策、扶持政策、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科研热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能力建设,营造通过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创造高额利润回报的环境氛围,从而推动“两化”建设进入自主、自觉、自发的良性循环。
七、“身心健康素质”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公报提出了“以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进步指标,首次使用了“身心健康素质”这一新概念。把身心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提出,凸显了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性,构建了国民素质综合体系,发展了“三位一体”的国民素质建设理论,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精神文明层次、增强国家软实力指明了方向。
不难看到,从身体健康素质演变为身心健康素质,实现了生理与心理同步建设思想的新飞跃、突出了心理建设在国民素质体系中的根基作用、明确了身心健康建设的关键重点,对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道理简单,一个身心不健康的公民不可能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质概念提出既揭示了当前心理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又揭示了国民素质建设规律,还彰显了心灵建设的巨大价值。
当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高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整体进程。深刻把握身心健康素质新表述时代内涵,首先要引导国人提高认识,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尽快强化心灵建设理念,自觉把提升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努力做到既强健体魄又强健心理,不断提升心智、心性、心力。其次要引导各级组织加快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创新机制、提高能力,尽快走出一条提升国民身心健康素质的实践新路。再次要引导各级组织高度重视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从长计议、从头抓起、从防着眼、从本出发,切实把心理健康问题恶化蔓延势头遏制住,把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风险控制住,把心理健康问题防控机制构建好。
八、“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公报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现了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超前的战略前瞻性。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安排,凸显了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战略基石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自立自强”六个字是对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指导原则的及时调整变革,指明了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立足点、原则线、总方向,昭示了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将发生重大转变、未来科技发展政策将发生重大调整、未来科技攻关重点领域将发生重大转向,科技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地位作用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自立自强思想通常产生于外部环境发生巨变、国家发展面临风险、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背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突出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到今天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思想,都与国际环境巨变高度关联。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遏制中国发展、崛起、赶超势头,对我国展开了全方位战略围堵和绞杀,其中科技领域首当其冲成为主战场。美国政府公然撕毁协议,中断合同、中断供应、中断合作,以釜底抽薪式的手段阻滞中国科技发展步伐,妄图永远占据世界科技制高点,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领悟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思想,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坚决丢掉幻想,把科技图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引导国人认清掌握科技发展命运就是掌握国家发展命运的深刻道理;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不是应景战略、短期战略,而是基本战略、长期战略,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变化,都必须坚定不移;即使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出发伸出橄榄枝,也不能轻易动摇科技自立自强原则,更不能放慢自身科技自立自强脚步。其次应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国人算清全面账、总体账、长远账,摒弃单一经济思维,对“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性技术,必须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各自优势,协同攻关,释放乘数效应,像当年突破“两弹一星”技术一样,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再次应该创新科技体制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引导、观念引导多措并举,营造科技自立自强健康发展良好环境,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民族自豪感、国家危难感、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热情、激情、深情,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基础研究的良好氛围,创造基础研究的良好生态,尽快让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使中国发展真正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实力支撑国家发展的无忧、无患、无险道路。
九、“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公报旗帜鲜明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郑重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体现了党中央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思维。这一新表述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及时提出了指导原则,对扩大内需战略的认识误区、思想误区、政策误区及时进行了纠偏纠正,更为未来发挥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作用及时指明了方法路径,就是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扩大内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主线下扩大内需,在新发展格局理念指导下扩大内需。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内循环、扩大内需战略,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它既是基于国内庞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做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应对外部发展环境急剧恶化做出的现实决策,还是以我为主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由于这是一个新生理念,人们对其认知、理念、思路尚未完全转过来、转出来,从而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惯性理解、肤浅理解、片面理解和推行扩大内需战略的苗头倾向,甚至有人回到了熟悉的“人为强刺激”、“大水漫灌”、追求短期效应的传统老路,这与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要求完全背道而驰。完全走偏了方向、走错了路子,必将走进死胡同,极其危险,必须纠正、坚决制止。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这一新要求,一要正确认识扩大内需战略本质内涵,充分认识扩大内需战略,这是利用大国经济优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抉择。只要坚持立足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这一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紧扣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就一定能实现国内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二要坚持以匹配人民需求引导供给端改革,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的基本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对优质商品和高端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国内部分初级产品却严重滞销。应该适应这一国民需求大趋势,以满足人民更高需求为目标,通过提高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匹配消费、促进消费、扩大消费、引领消费,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要坚决防止在供应端错误发力、盲目发力、无效发力,人为制造产业结构风险、产能过剩风险、产品积压风险。三要加大对“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推行过程的调控监管力度,防止借扩大内需之名乱铺摊子、强上项目、搞规模扩张。对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应该继续坚定不移进行刚性治理,划出产业扩张红线、警戒线、高压线,尽快形成联动治理机制,切实从立项审批、融资政策、土地供给、设施配套、过程监管等方面遏制盲目扩张、盲目投入、盲目发展旧习抬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应该严防地方和企业“建项目一哄而上,搞不好一哄而散”现象重演,切实加大统筹规划,防止新的结构性矛盾产生。
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公报在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目标。这一新表述深刻揭示了富国和强军的内在逻辑、有机联系、辩证关系,清晰确立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导原则,进一步指明了强军建设发展方向。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快建设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强大人民军队、推动国家富强与强军实践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纵观大国兴衰史不难发现,国富军弱、国穷军强都会导致国家衰落甚至灭亡,任何时候必须深刻把握富国与强军的辩证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支撑,不偏向、不偏颇、不偏废,切实把富国与强军统一起来,实现国家富促进军队强、军队强保障国家富的理想目标。由于军队是武装集团,非经济组织,在富国与强军问题上向来议论较多、争论较多甚至悖论较多,单纯运用经济思维审视强军问题思潮时有出现,如果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目标提出,从根本上可以消除那些无谓争论、争议、争辩,从而在二者相统一大原则下更好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
把握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新表述时代内涵,一要引导国人从战略安全出发,牢固树立强国必须强军思想。充分认清强大的军事实力既是国家发展的杀手锏、压舱石,也是抵御侵略、保家卫国的保护伞、金盾牌,对国家发展而言,不断提高军事实力既是必备又是必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弱化强军建设力度。二要引导国人从时代发展特点出发,牢固树立国际环境越复杂越要加强军事建设力度理念,自觉与麻痹思想和单纯经济利益观点决裂,任何情况下都要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崛起复兴、人民安全幸福高度看待军费必要投入,深刻认识国力增强、军费增加的内在必然性、客观规律性。三要引导国人从发展变化角度出发,牢固树立国富和强军相统一永远是动态适配过程。国家实力发展加快,强军建设必然加快,任何情况下,对国家在军队建设上的重大决策不要品头论足、大惊小怪,而要真心拥护、尽力支持,尤其是在国家富裕之后为弥补军力短板的投入更要真心理解、全力支持,这是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应有之义。
(作者:周新民,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创立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